2011-04-21

花邊新聞一籮筐:關于馬裏奧的25個“秘密”

http://wii.tgbus.com/etc/wenhua/201009/20100923185029.shtml

译:[tgbus]うぬぼれ
文:NintendoEverything

  说是25个秘密,其实想必绝大多数的玩家都知道里边绝大多数的内容,但我相信肯定每个玩家都不知道其中的至少一两个,反正我就有一半是第一次注 意到。原文是NintendoEverything这个国外任天堂爱好者博客作者之一Patrick写的,我则是来“汉化”加添油加醋的。

  超级马里奥25周年,于是Patrick就整理了25个马里奥的“秘密”,真希望啥时候有碧奇的25个mimi,她除了比我老几岁,其它还都是 不错的(小编:又一个被同人图欺骗的少年)。窥私欲真是人类的劣根性啊。

Wii中文网 花边大收集:马里奥的25个“秘密”

  1、这条正是之前在马里奥系列角色名字考据里提到过的,马里奥一开始的名字……或者说身份是街仆侠(Jumpman)。名字考据的文章大家看了 之后有反馈说是那个叫Mario Segale的原型是仓库工人不是仓库业主,比较纠结,还好NE的考证结果和我基本一样,Segale确实是名业主,说白了,老任当年的房东,不知道那时 有没有找不动产中介……

  2、Charles Martinet,众所周之,他是马大叔的配音演员。我在记忆中其实真没在游戏中听见马大叔开过腔,所以对这位声优大叔的音色竟然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我对 于接下来要公布的这个秘密表示逻辑与情理甚至是游戏开发成本上的完全赞同:Martinet同时也为路易、瓦里奥、瓦路易、蘑菇头还有Baby马里奥配 音。欣慰地笑了,瓦大叔的声音我总算还是有印象的。

  3、马里奥处子秀是《大金刚》,那时他是一个木匠。此后他是一个水管工,是一个医生,是一个考古学家,是一个裁判员,是一个所有项目都能参加的 运动员,还是个打字老师,所以以后还是不要轻易用水管工还指代他了。

  4、马里奥最早的人设受限于硬件机能水平,五官实在没法在有限的像素中表现出来,为了这个角色不至于没脸,小胡子成为宫本茂对此的解决方案。而 帽子是因为做头发的动画太难了,所以加上去,他的工作裤是为了能让手臂的动画更好做加上去的,这样一来双手的颜色就能和身体区分开来。那些嫌马大叔太沧桑 不够小白脸的哥们儿姐们儿看好咯,在那每一个像素都要精打细算的年代,长得帅顶啥用啊!

  5、马里奥在日本有一个系列漫画叫《超级马里奥君》,连载了近20年了,涵盖了马里奥系列游戏的大部分剧情(也是,如果就讲超级马里奥兄弟里的 剧情,一个世界的一关一话,一年也就完了)。不过这漫画拿游戏界的一句常用语来说就是,这是Fans向的。作者沢田ユキオ至今还在坚持画,现在的剧情到了 《新超级马里奥兄弟Wii》了。

Wii中文网 花边大收集:马里奥的25个“秘密”

  6、马里奥和自己的Baby版共同出现在至少7款游戏中,不过当中只有一款没那么扯淡(难道是在说《马里奥与路易RPG3》?)。

  7、马里奥最早的打扮是蓝色衬衣红色工作裤,和现在刚好相反,其实我觉得那样搭配也挺好的。

  8、马里奥游戏推出过非任系主机平台版,包括PC、松下CD-I、Commodore 64、ZX Spectrum、Intellivision、Colecovision和雅达利主机上,你玩过几个版本的?

  9、马里奥累计已经在超过200款游戏中登场了,也就是说,平均下来我们能在一年里的8款游戏里看到他,有哪个大明星有他这样的勤奋地工作过?

  10、除了在《任天堂大乱斗X》中和任天堂所有角色打过架外,马里奥也常在外面招惹是非,来自最终幻想、勇者斗恶龙、索尼克、吃豆人系列的角色 们都和马大叔一起出现在游戏中过,还包括电子宠物鸡。

  11、马里奥最可信赖的伙伴,不是指路易,他倒是常常依赖他哥,也不是碧奇,没哪个家伙会三番五次陷自己伙伴于危险中,而是最早在《超级马里奥 世界》中登场的小恐龙耀西,只要你在游戏拿耀西吞过臭哄哄的敌人或是拿来做伪二段跳的垫脚石就不会对这个结论抱有疑议。

  12、不管愿不愿意随便不承认,马里奥系列的基础思想永远都是英雄救美这一条线,拿可爱和大叔属性做萌点的马里奥是这一系列英雄中的奇葩,也正 是因为他奇葩,有两款游戏也将他做为反派用过,分别是《小金刚》和Game & Watch系列中的《大金刚马戏团》,也就是说,当金刚一家当正派时就是黑马大叔的机会,虽然这不算真正的黑,如果在最新作《大金刚国度:归来》里黑他第 三次,我举双手双脚同意。

  13、马里奥可以通过蘑菇、花和其它服装变形,这个大家都知道了。据我所知没有人类可以通过吃蘑菇促进成长发育,也没有人通过吃花可以获得超能 力,更没有人会通过换装就成超级英雄了,别提蜘蛛侠什么的,快从二次元的世界醒来吧!最最关键的是,没有人会像我一样在这三个问题上纠结。

Wii中文网 花边大收集:马里奥的25个“秘密”

 14、这条肯定玩游戏的都知道了,马里奥系列,对就是有马里奥的游戏的集合,是视频游戏史上最畅销的游戏系列,毛估算全球已经售出2亿份马里奥系 列的游戏。

  15、根据《超级马里奥兄弟》的电影,马里奥的全名叫“马里奥马里奥(Mario Mario)”,当然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玩家或有意或故意地无视掉了这部电影,在这里提起真是该死。

  16、首作《超级马里奥兄弟》在史上最畅销游戏榜上占领首位多年,直到被《Wii体育》所超越。我相信首作《超级马里奥兄弟》把盗版数量按三成 的比例换算为正版的话,不会给《Wii体育》任何机会。

  17、至少在美国,如果你把《路易鬼屋》也当成是一款马里奥游戏的话,那么每一款任天堂主机的首发阵容都有一款全新的马里奥游戏。

  18、不管是开卡丁车还是参加体育竞赛,马里奥一直都被设定为状态参赛最平衡的角色,这个例子就像是许多其它游戏中人类种族的基本参数设定一 样,在任何环境量级下,人类就是最标准的存在。

  19、在首作《超级马里奥兄弟》中,背景的灌木丛和天上的云朵使用的是同一个图形,只是上色不同而已。与之而来的另一个好消息是,绝大多数玩家 直到玩上3D版的马里奥了才知道这个真相,事实说明名侦探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

  20、马里奥游戏也有商业合作,就像《如龙4》那样又是拉面又是中餐一样的商业合作,《超级马里奥兄弟3》发售时,马里奥登陆麦当劳 Happy Meals,买该套餐会赠送马里奥的玩具,是的,就像你现在在麦当劳里看到的那样附赠玩具一样。

  21、马里奥的名字在西班牙语里叫“马里奥”(……内涵)。

  22、宫本茂不仅仅是《超级马里奥兄弟》的创作者,同时他也为FC版系列首作绘制游戏封面,他本来是打算雇个专业的来做这个,但因时间限制他只 好亲自上阵了。

Wii中文网 花边大收集:马里奥的25个“秘密”

  23、马里奥的主要死敌是库巴大王,但库巴并不一直都是一只喷火乌龟的形象,宫本一开始是想设计一只库巴牛,但设计出来后其它工作人员认为他看 上去更像一只乌龟,于是设定后来就这变成乌龟了。

  24、第一款没有宫本茂参与开发的马里奥游戏是1989年GB上的《超级马里奥GB(Super Mario Land)》,当然它的制作者也是游戏界的泰斗之一,横井军平。

  25、2010年9月13日是超级马里奥兄弟诞生25周年,但这只是日本年龄,美版推迟到了1986年,欧版推迟到了1987年。如果你愿意, 你可以把这三个日期分别理解超级马里奥兄弟的阳历生日、阴历生日和阴阳历生日。

遊戲歷史

http://www.gamebase.com.tw/forum/30032/topic/62882554/1#62882554

為什麼這個啟蒙時代無法被視為電視遊戲主機大戰的開始?

因為規模上還不到世界性,基本上這是美國市場為主的歷史,那麼以下就是這段家用電 腦與電視遊戲主機混雜時期裡,只選出電視遊戲主機來略為介紹的簡史

1967年,視訊遊戲之父Ralph baer(拉夫.拜爾)製造了世 界上第一台電視遊戲主機的原型Brown box,以這件事為開端,娛樂事業的領域裡開啟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天地

1972年第一部電視遊 戲主機ODYEEEY由MAGNAVOX發售,雖然需要在銀幕上搭配各種彩色板和實體物件,例如骰子和紙牌,但主機擁有6個卡匣可玩12種遊戲,可惜很不 幸的並未造成任何熱潮,於上市兩年後離開市場,但有件事要注意一下,此主機的遊戲完全是內建的,卡匣只是擔任跳線的功能

有人認為是抄襲, 有人認為完全無關,總之1975年ATARI在大型電玩上獲得空前成功的乒乓推出了家用版SEARS TELEGAMES,雖然背負著抄襲ODYEEEY 之嫌,但仍然席捲了市場,隔年,各種仿製品接二連三的上市,甚至包括了MAGNAVOX推出的升級版ODYEEEY 2200,不過卻無人取得同等的成功

FAIRCHILD 在1976年推出了與眾不同的新貨色VIDEO ENTERAINMENT SYSTEM簡稱VES,和之前只能玩乒乓的主機不同,這是第一部多卡合一式 的電視遊戲主機,除了內建的遊戲之外,還能藉由換卡匣的方式玩不同的遊戲,但只是僅此而已,沒有造成什麼轟動或熱賣就結束了,最終更名為 CHANNEL F

同年RCA也推出了STUDIO Ⅱ,雖然價格低廉,但黑白的遊戲畫面完全無法製造市場,就這麼結束了

也 是同一年COLECO趕搭乒乓熱潮的TELSTER上市,因低成本所使用的低價策略得到空前成功,之後也推出數種新機器,到1978年也發售了卡匣式電視 遊戲主機TELSTER ARCADE,這機器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卡匣是設計成三角形

ATARI在市場上開始出現卡匣式電視遊戲主機時的 策略,就是GAME BRAIN這機器,未內建任何遊戲完全靠卡匣,而卡匣事實上只是之前所有自家主機的集合版變體,不過實際上這機器並未真正被發售過, 僅有少數原型被製造出來,真正被發售的是VIDEO COMPUTER SYSTEM簡稱VCS又稱為ATARI VCS最終改為ATARI 2600的 名機,在家用電視遊戲主機產業的初期,它將創造出輝煌年代

同時期的競爭者之一BALLY在1978年時也發售了 BALLY PROFESSIONAL ARCADE,雖然機器本身性能相當不錯,不過也未能造成流行,在兩年內便很快的離開市場,之後被 ASTROVISION收購,改名為ASTROCADE繼續販售了一段時間

當時世上最大的玩具商MATTLE在1980年進入了電視遊戲 主機的市場,推出了名為INTELLIVISION(此為INTELLIGENT TELEVISION之縮寫)之主機,由於圖形效果和 ATARI VCS相較性能極佳,很快的便擴大了市場佔有率,但是1982年時COLECO發售了圖形效果更上一層樓的COLECOVISION,此時強 力推銷自己的優點反而變成缺點,最後大崩潰到來,整個產業幾乎毀滅,在MATTLE結束相關部門時INTV買下系統繼續生產販售直到1991年為止,使的 這個主機成為整個產業初期唯一存活到第一次電視遊戲主機大戰的的系統

在1982年時發售的COLECOVISION是COLECO的高峰 期產物,擁有絕佳的性能,甚至還推出了EXPANSION MODULE #1套件,讓主機能玩ATARI 2600的卡匣,兩家公司為此打了一場官司, 最後由COLECO獲勝,此後該公司又推出了仿製ATARI 2600的GEMINI,題外話,事實上COLECOVISION販售給任天堂的交易告吹導 致了FC上市進而令任天堂帝國的興起

同年度GENERAL CONSUMER ELECTRONICS(GCE通用消費電子公司)也推出 了一款相當特別的機器VECTREX,這是第一台使用了向量圖形的電視遊戲主機,內建了一個遊戲,不過畫面卻是單色的,雖然也開發了彩色版本,但此機器一 直處於銷售不佳的狀態,因此只有原型機存在卻未曾上市過,在1983年時MILTON BRADLEY買下了GCE,但銷售狀況一直沒有起色,1984年 便停止販售

在整個產業隨著ATARI 2600極盛期到達頂峰時,大崩潰發生了,由於製造ATARI 2600的遊戲只要有錢有技術誰都 能製造,這肇因於ACTIVISION和ATARI的官司勝訴使的協力發行商通路大開,到1982年時已有50家以上的軟體商在製作ATARI 2600 的遊戲,當各家公司都準備賣出數百萬片遊戲時,ATARI卻無視競爭廠商,預備賣出整個市場銷售額的數千萬之譜,而所有上市的遊戲中卻是良秀不齊,很快的 到了1983年就出現了苦果,超過市場需求量的卡匣被堆在倉庫裡無法處理,最後ATARI開始低價傾銷庫存時,市場便崩潰了,電視遊戲主機產業的初期歲月 就這樣結束了,接下來舞台移往東方的島國,開啟了第一次主機大戰的時代

遊戲歷史

原文已被刪除

ColecoVision
據說可以玩atari 2600的遊戲 應該稱的上是fc前的霸主了吧
fc ColecoVision fc ColecoVision
1983,7 大金剛 有 1984,1 網球 有
1983,7 小金剛 有 1984,2 彈珠台 無
1983,7 大力水手 有 1984,2 光線槍 無
1983,8 五子棋 無 1984,4 光線槍 無
1983,8 麻將 無 1984,5 高爾夫 無
1983,9 水管瑪莉 無 1984,6 光線槍 無
1983,11 大力水手英文 無 1984,6 語言遊戲
1983,12 棒球 有 1984,7 大金剛3 無
1983,12 大金剛算數 * 1984,7 花生牛奶 無
1984,7 掏金者 無
*有個猴子算數 konami出的 1984,9 小蜜蜂 有
1984,10惡魔世界 無
1984,11小精靈 有
1984,11賽車 有
1984,11鐵板陣 無
1984,11街頭小子 無
1984,11拼圖 無

1984,11刺激機車 有
Montezuma's Revenge :大推 沒時間的話先玩這個
pitfall 2:探險遊戲 有音樂 經典遊戲 小弟目前還在找功略
zaxxon:飛機遊戲 無音樂 有燃料及高低差設計 值得一玩
tank wars:坦克大戰 無音樂 經典遊戲
tutankham:探險尋寶 小


super action football:fc到84年還沒有football
super action soccer :fc到84年還沒有soccer
One on One Basketball:fc到84年還沒有basketball

strike it :領先fc
frontline :領先fc
Decathlon :領先fc
Burgertime :領先fc
Bump 'N' Jump :領先fc
Antarctic Adventure :領先fc
dig dug :領先fc
skiing :1986年出的不知有無領先fc?

遊戲歷史

http://home.gamer.com.tw/creationDetail.php?sn=287854

源起
主條目:第一個電子遊戲
第一個叫做《陰極射線管娛樂裝置》的設計由湯瑪斯·T·溝史密斯二世(Thomas T. Goldsmith Jr.)與艾斯托·雷·曼(Estle Ray Mann)在美國專利註冊[2]。專利於1947年1月25日申請並於1948年12月14日頒布。該設計描述用了八顆真空管以模擬飛彈對目標發射,包括 使用許多旋紐以調整飛彈航線與速度。因為當時電腦圖形無法以電子化顯示,小型目標仍舊以單層透明版畫上後覆蓋於螢幕上。


示波器上運作的電子遊戲,《雙人網球》。1951年2月,克里斯多福·史差切(Christopher Strachey)試著運行他為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裡的Pilot ACE電腦所寫的《西洋跳棋》的程式。該程式超過硬體記憶體容量,後來在10月,Strachey為位於曼徹斯特的機器 — 配備較大容量的記憶體 — 重新編寫他的程式。

《OXO》是一個圖形版本的井字過三關,由A.S.道格拉斯(A.S. Douglas)於1952年在劍橋大學所製作,目的是來展示其人機互動的研究論文。它在EDSAC電腦上開發,而該電腦是透過陰極射線管顯示記憶體內 容。玩者用轉盤操作以對抗有基本人工智慧的電腦。

於1958年威廉·辛吉勃森(William Higinbotham)利用示波器與類比電腦創造出了個遊戲[3]。透過適當的命名:《雙人網球》,它用來在紐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供訪客娛樂 [4]。《雙人網球》顯示了個簡化的網球場側視圖,其賣點在於一個重力控制的球得打過「網」,而不像其後繼者《碰碰彈子台》那樣的上視圖。該遊戲提供兩個 盒子狀控制器,兩個都配備了軌道控制旋紐,以及一個擊球的鈕[3]。到1959年雙人網球拆除前,它共陳列了兩季[5]。


1960年代
早期的電腦遊戲主要由個人嗜好而開發,在大學裏的大型電腦中運作。早期電腦硬體的有限使用權使這些遊戲的數目寥寥可數,亦容易被後世所遺忘[來源請求]。


執行在DEC PDP-1上的《宇宙戰爭》(Spacewar!),被認為是第一隻廣為流傳及具影響力的電腦遊戲。1961年,包括史蒂夫·魯梭(Steve Russell)在內的一班學生,於麻省理工學院裏在當時的一部新電腦DEC PDP-1中寫了一個名為《宇宙戰爭》(Spacewar!)的遊戲。該遊戲讓兩名玩家對戰,它們各自控制一架可發射飛彈的太空飛行器,而畫面中央則有個 為飛行器帶來巨大危險的黑洞。這遊戲最終在新DEC電腦上發佈,及在隨後早期的網際網路上發售。《宇宙戰爭》被認為是第一個廣為流傳及具影響力的電子遊 戲。

1966年,拉夫·貝而(Ralph Baer)首開先河創造了一個在標準電視上顯示的簡單電子遊戲:《追擊》(Chase)。由於得到了貝而的幫助,比爾·哈里森(Bill Harrison)製造了光線槍並且於1967年與比爾·魯斯克(Bill Rusch)共同開發了幾個電子遊戲。拉夫·貝而繼續研究,直至1968年一個可運行幾個諸如桌球及射擊等不同遊戲的原型機出現。

1969年,AT&T的電腦程式員肯•湯普遜寫了一個在Multics系統上運行、名為《太空旅行》(Space Travel)的遊戲。遊戲中模擬了太陽系中不同行星的環境,玩家需要控制一艘太空飛行器降落於行星的地面上。AT&T後來離開了Multics 計劃,湯普遜將遊戲轉換為Fortran碼,在奇異GE 635大型電腦的GECOS運作系統上運行。在這系統上運行的成本大約為一小時75美元,湯普遜尋求一個體積更小、價格更便宜的電腦使用。他找了尚未被充 分利用的PDP-7,開始與丹尼斯•里奇一起把遊戲轉換為PDP-7的組合語言。在學習開發該機器的軟體的過程中,UNIX操作系統的的開發過程開始了, 《太空旅行》也就被稱為UNIX的第一個應用程式[6]。


1970年代左右
本時期,電腦遊戲與電子遊戲的發展分開到不同平台領域,像街機機器、大學電腦、掌機、與家用電腦。


街機黃金年代

第一代電子遊戲的畫面都很簡單,圖為在街機上運作的《乓》的遊戲畫面1971年9月,遊戲初代小蜜蜂(Galaxy Game)被安裝在史丹福大學的一個學生活動中心裏。以《宇宙戰爭》為藍本的《初代小蜜蜂》是第一個投幣式電子遊戲。只有建造一部,以PDP-11/20 及向量顯示終端機運作。在1972年它被擴充為能夠處理4至8個終端。

亦於1971年,諾蘭·布希內爾(Nolan Bushnell)與泰德·巴內(Ted Babney)建造了《宇宙戰爭》的投幣式街機版本,並且稱其為《電腦空間》。Nutting Associates取得該遊戲授權並大量製造了1500台,並且於1971年11月發行。該遊戲雖因種種困難並不成功,不過它樹立了標竿:是為第一個大 量製造並供商業銷售的電子遊戲。

布希內爾與巴內覺得他們授權《電腦空間》給Nutting Associates這筆生意賺得不夠。兩人隨後於1972年創立了Atari。首個取得普遍成功的街機是 Atari 的《乓》(Pong),同樣於72年發行。遊戲跟打桌球差不多:於近場地中央開球,球隨後往其所在的那邊底線移動,每個玩者必須操控球拍將球擊回給對手。 Atari的《乓》賣了19,000 台,許多人競而仿效。

街機工業隨著1978年日本TAITO公司的《太空侵略者》(スペースインベーダー,Space Invaders)發行而踏進黃金年代,這隻遊戲的成功也吸引了幾十個製造商進入了市場。同年,Atari發行了《爆破彗星》。隨著《Pac-Man》等 作品的誕生,彩色街機在1979至1980年更廣為流行。在黃金時代,經常可以在商場、傳統雜貨店店頭、餐廳或便利商店中看到街機。


大學大型電腦
大學大型電腦遊戲的發展發韌於1970年代早期。所有最受歡迎遊戲都只有很少的紀錄,此乃因這些遊戲並不外賣,或者不被看做是回事。開發這些遊戲的這些 人,一般來說是學生,通常是背地裡暗自進行,而且利用當時非常昂貴的計算資源鐵定會受到質疑,因此不是很希望讓許多人知道他們在幹麻。不管如何,就當年學 生遊戲設計師來說,至少有兩個有名的套件分支:

PLATO是個由伊利諾大學設計的教育性計算環境,於Control Data Corporation製造的大型電腦硬體上運行。不同PLATO系統間遊戲常常交流。

DECUS是個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電腦使用者群組。它同時兼具發布包括可以在各種型號DEC電腦上執行程式的功能。

在當時大量值得注意的遊戲亦在惠普小型電腦 (如HP2000) 上撰寫。

以大約按照年份順序的這個時代焦點如下:

1971年:丹·戴格勞(Don Daglow)在波莫納大學DEC PDP-10大型電腦上開發了第一個電腦棒球遊戲。玩者可管理單獨一場比賽,或者模擬整個球季。戴格勞稍後與程式設計師艾迪·單伯爾(Eddie Dombrower)協力設計了《天生好手》(Earl Weaver Baseball),該遊戲由美商藝電於1987年出版。
1971年:該年發表的《星艦奇航記》大概是MIT操作Sigma 7小型電腦的麥克·梅菲爾(Mike Mayfield)所寫。這遊戲在1970年代是最為廣大使用者玩過且津津樂道的星艦奇航記遊戲,玩者透過在螢幕上或者列表機印出紙張上一系列的小銀河區 域「地圖」進行遊戲。它是被學生們自發的移植到多種硬體平台上的第一個主要的遊戲。戴格勞也於1971到1972年間為 PDP-10 撰寫了廣受歡迎的《星艦奇航記電視劇本版》,這遊戲透過文字描寫的動作以代表電視影集裡腳色。這整個十年許多星艦奇航記為主題的遊戲在PLATO與 DECUS上到處可見。
1972年: 格列高里·葉伯(Gregory Yob)寫了在PDP-10上運行的捉迷藏遊戲──《獵獅頭象》(Hunt the Wumpus)。這可以被認為是第一個文字冒險遊戲。葉伯寫它以作為對其他已經存在的捉迷藏遊戲回應,這些遊戲如《捉迷藏》(Hurkle)、《大人 物》(Mugwump)及《蛇鯊》(Snark)。
1974年: 《迷宮戰爭》(Maze War) (在加州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埃姆斯研究中心的Imlac PDS-1平台上)與《太空模擬》(Spasim,在PLATO上) 的同時誕生,是為早期多玩家三維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的先鋒實例。
1974年:布萊特·福特納(Brad Fortner)與其它程式設計師開發了《空中纏鬥》(Airfight)作為教育用飛行模擬器。為了讓遊戲更有趣,程式設定所有的玩者共享同一片天空、 操作他們選定的軍用噴射機、搭載個人愛用的武器與燃料組合、並以擊落其他玩者為遊戲目標。除了中古圖形與刷屏龜速兩個缺陷,它成為在Plato系統上相當 普及的遊戲。《空中纏鬥》啟蒙了後來開發的微軟《飛行模擬器》。
1975年: 威爾·克羅什(Will Crowther)寫了第一個我們今天稱之為文字冒險遊戲的程式──《洞窟歷險》(Adventure)(原本叫《ADVENT》,後來又稱 《Colossal Cave Adventure》或《Colossal Cave》),它在PDP-10上使用Fortran程式語編寫。玩家透過像文字命令等簡單句子操控遊戲,及取得文字描述作為輸出。這遊戲後來被學生在 PLATO上重新製作,故它是少數幾個成為 PLATO 與 PDP-10 部分經典遊戲的其中之一。
1975年:在1970年中期前,玩者一般透過電傳打字機與行式印表機利用紙張與遊戲進行溝通。這種方式是印表機頭擊打金屬球或者字帶,將字元透過色帶大 約以每秒鐘10到30字元打到紙上,並發出嗒嗒嗒的聲音。直到1975年,許多大學揚棄這類的終端機,而以陰極射線管螢幕取代之。該螢幕不像以往列印到紙 張那樣需要超過一分鐘,它可以在幾秒內顯示30行字。這種趨勢引導了一系列在螢幕上所謂「畫」圖遊戲的開發。
1975年:前面提到的學生設計師戴格勞,現在是克萊蒙研究學院的學生,他在PDP-10大型電腦上寫了第一個電腦腳色扮演遊戲:《地下 城》(Dungeon)。該遊戲是新腳色扮演遊戲《龍與地下城》未獲官方許可的實現。雖然該遊戲以文字顯示,不過它是第一個使用視野可見圖形概念、從上而 下顯示遊戲隊伍已經拜訪過或者視野可見區域的地下城地圖、加入照明區與黑暗區、精靈與矮人間不同的視力等等技術的遊戲。
1975年:幾乎在相同時間,以《龍與地下城》為基礎的角色扮演遊戲《dnd》首次在PLATO系統的CDC電腦上出現。對於這些學校的玩家而言,是 《dnd》而非《地下城》是首個電腦角色扮演遊戲。
1977年:克爾頓·芬靈(Kelton Flinn) 與約翰·泰勒(John Taylor)寫了第一版的《Air》,一個文字空戰遊戲,預示了他們其後製作的史上第一個圖形在線多人遊戲:《空戰神兵》(Air Warrior)。他們創立了第一個成功的線上遊戲公司:Kesmai,目前為美商藝電的一部分。如芬靈所說:「假如《空戰神兵》是一隻在樹上擺盪的猩 猩,那《AIR》就是一隻在海底爬行的文字版變形蟲。雖說如此,該遊戲是類即時、多玩者、並嘗試利用ASCII圖形在終端機上渲染三維景觀。這些特性深對 玩家脾冑。」
1977年:戴夫·列柏齡(Dave Lebling)、馬克·布蘭克(Marc Blank)、提姆·安德森(Tim Anderson)與布魯斯·丹尼爾(Bruce Daniels)開始了原版《魔域》的編寫。不像克羅什、戴格勞和葉伯,《魔域》開發小組了解到將這些遊戲移殖至新式個人電腦的潛力,進而在1979年成 立了文字冒險遊戲的出版商Infocom。該公司後來賣給了Activision。談到經典的「關係」(譯按:許多人懷疑遊戲開發者間互相參考的關係)案 例,列柏齡跟克羅什都是同一《龍與地下城》社團成員,不過並非同一時間。根據列柏齡自己的講法:「我認為當威爾·克羅什退出時我實際上頂他的工作。我們玩 過《Advent》,覺得《魔域》是從它衍生出來的...而且我們試著做得比它『更好』。我們沒有借用代碼...而且我們一直到很後來才碰到克羅什或者伍 玆。」
1980年:經過兩年的努力,麥可·托怡(Michael Toy)、格蘭·威其曼(Glenn Wichman)、與肯·阿諾(Ken Arnold)在BSD Unix上發表了《俠盜》(Rogue),激勵了從此以後類俠盜(roguelike)的遊戲。如同PDP-10上的《地下城》與PLATO上的《龍與地 下城》,《俠盜》透過文字字元顯示地下城地圖。然而,不像《地下城》與《龍與地下城》,地下城每次玩都會亂數產生,故通往寶藏的路徑與守護財寶的敵人每次 都不同。如同《魔域》開發小組做過的事一樣,《俠盜》被移植到個人電腦上並被商品化。

家用電腦
儘管早期電子遊戲發展的成果主要在於街機和家用遊戲機,70與80年代迅速發展的家用電腦也為它們的擁有者提供了編寫簡單遊戲程式的機會。新電腦的同好會 於是很快組成,遊戲軟體也跟著雨後春筍的冒出頭來。


Tandy的首部電腦TRS-80,也是個人電腦革命中的其中一台代表。不久以後,大部份這些的遊戲(一開始是如《星艦奇航記》等大型電腦經典遊戲的複 製,後來是其它受歡迎街機的複製品)透過了不同的渠道發怖,如將遊戲的源代碼印在書(如大衛·歐爾(David Ahl)的《Basic Computer Games》)、雜誌(《Creative Computing》)或大事報上,讓使用者可以自己輸入源代碼。早期如Crowther、Daglow和Yob的遊戲程式員經常在書本及雜誌上找到自己 遊戲的源代碼,卻看不到自己的名字,他們也從沒想到他們的代碼會被出版於書籍雜誌並且隨之而來的版權問題。早期蘋果、Commodore、Tandy及其 它的電腦有很多要使用者自行鍵入的遊戲。

另一個發佈渠道是透過軟碟、錄影帶及唯讀記憶體卡匣的銷售和郵遞。沒多久這種家庭手工業便成形,業餘程式員透過本地商店的貨架或郵遞去販賣裝在塑膠袋中的 軟碟。理查·蓋瑞特(Richard Garriott)在他80年代的角色扮演遊戲《阿卡拉貝》(Akalabeth)交付出版前曾發佈過幾片裝在塑膠袋內的拷貝。


1977年電子遊戲蕭條
1977年,較老式家用機與桌球機複製品的製造商認賠出清,導致市場供應過剩,而且造成快捷半導體與RCA放棄其開發的家用機。只有Atari與 Magnavox仍留在家用機市場。


第二世代 (1977–1983)
主條目:電子遊戲主機歷史 (第二世代)
在最早期的家用機上,單一或者多個遊戲的電腦代碼是透過不怎麼組織的方法寫死在微晶片上,而無法額外另加遊戲。在1970年代中期前,電子遊戲跟卡匣脫不 了關係。程式被燒錄在唯讀記憶體晶片上然後封裝入塑膠外殼的卡匣中,而這些卡匣可以插入家用機的插槽裡。一旦卡匣插上插槽,內建於遊戲機裡的一般用途微處 理器便讀取卡匣裡的記憶體並執行存放在其中的任何程式。比起早期只能玩隨家用機發行受限制的區區幾個遊戲,消費者現在可以囤積豐富自己的遊戲卡匣圖書館 藏。

此時,三款遊戲機壟斷了第二世代的北美市場,其銷售量將它們最接近對手遠遠的拋在後面。

1977年,Atari發行了名為Video Computer System (VCS)卡匣為主的遊戲機,後來改稱Atari 2600,9個遊戲被設計了並在假期季節發行。它迅速成為所有早期遊戲機當中最受歡迎的一款。
Intellivision,由美泰兒在1980年發行。儘管在時間上當時被稱為「8位元時代」,Intellivision有一個特殊10位元寬度指令 的中央處理器(容許更多的指令變化和潛在速度),而且其暫存器16位元寬。這個畫質優於先前 Atari 2600 的系統,火速受到歡迎。
1982年市面上出現一款更強大的機器:ColecoVision。該機器的銷售量亦隨之起飛,不過由於市場上同時出現三款主流遊戲機,以及大量充斥的劣 質遊戲開始擠爆零售貨架,這種情況腐蝕了大眾對電子遊戲的興趣。1982年過後不到一年,供過於求讓市場面臨崩潰。
1979年,不滿 Atari 的前程式員們成立了電子遊戲的第一個第三方開發商:Activision。許多新的開發者在後來的數年內一直追隨這家公司的領導。


1980年代
在1980年代早期,電腦遊戲工業經歷了它的第一次主要的成長陣痛。種種老實做生意的出版商(罕有的案例如美商藝電成功的存活到今日)伴隨著今天成立明天 拐遊戲開發者的錢跑路的奸商出現。某些80年代早期的遊戲從現有街機照搬、以及相對低價的個人電腦遊戲出版開銷助長了許多獨特大膽遊戲的出版嘗試,這種模 式仍持續至今。1980年代主要遊樂用電腦都於1982年登場,如:Commodore 64、Apple II(雖然Apple II於1977年開始銷售)、以及ZX Spectrum。ZX Spectrum 只於英國最常見也最為人知,而美國市場有 Apple II、Commodore 64、以及Atari 800。由於超過15年的經營,Apple II擁有約總共 20,000 個程式,使其穩坐8位元電腦總體來說最多軟體的寶座。

街機黃金年代在1980年代到達了頂峰,很多在技術或類型上革新的遊戲在80年代前幾年紛紛出現。《捍衛者》(Defender,1980年)創建了捲軸 射擊遊戲類型,亦同時為第一個在玩者視野以外會有事件發生的遊戲:它是以雷達方式顯示出整個場景的地圖。《終極戰區》(1980年)利用線框向量圖形來創 造第一個真正的三維遊戲世界。《3D怪物迷宮》(3D Monster Maze,1981年)是家用電腦上的第一個三維遊戲,而《戴格拉斯地下城》(Dungeons of Daggorath,1982年)則再添加了各種類型的武器與怪物、細緻的音效、和一個「心跳」的血條。《一級方程式賽車》(Pole Position,1982年)利用平面貼圖偽三維圖形首創「車手尾視模式」:玩者視角是位於車後或車頂,朝地平線望去。這種型式被保留下來廣泛沿用到即 使真正的三維圖形成為賽車遊戲的標準時也是如此。《Pac-Man》(1979)是第一個在主流文化上廣受歡迎,並且是第一個遊戲角色以其自己本身形象獲 得大眾肯定的遊戲。《龍穴歷險記》(1983年)是第一個鐳射影碟遊戲,及引入了全動態影像到電子遊戲中。

自從《洞窟歷險》建立了冒險遊戲類型,1980年發行的《魔域》更進一步地使文字冒險遊戲在家用電腦上流行起來,並確立了開發商Infocom在這類型遊 戲上的優勢。由於早期電腦大多缺乏圖形能力,文字冒險遊戲就是成功的保證。當平價電腦於1980年代晚期開始趕上並超過家用機的畫質,文字冒險遊戲便衰頹 並一去不復返,而由圖形冒險遊戲以及其他類型遊戲取代其地位。文字冒險遊戲最終以互動小說的名稱而為人所知,並且由少數專門愛好者追隨並延續該類型遊戲發 展。該類型的新遊戲發表近乎全部免費。

同樣在1980年發行的是羅伯塔·威廉絲(Roberta Williams)的《謎之屋》,在Apple II上運行。它是家用電腦上的第一個圖像冒險遊戲。圖像完全採用了靜態單色圖形,介面沿用了文字冒險的鍵入命令。在當時《謎之屋》十分受歡迎,羅伯塔·威 廉絲與丈夫隨後創立了雪樂山──一個重要的冒險遊戲製造商。《謎之屋》在今天幾乎被完全遺忘。


Commodore 64系統1982年8月,Commodore 64公開發行。它因為強勢行銷與優越價位造成其一開始就賣得火紅。它有個與遊戲主機ColecoVision相似的BASIC編程環境,以及當時來說的突 出的圖形及聲音能力。它也內建與Atari 2600相同並廣受歡迎的埠,讓玩家在該系統上得以使用他們的舊搖桿。它成為了當時在美國以及許多其他國家最受歡迎的家用電腦,並且榮登國際史上最暢銷的 單一電腦類型。

約於同時,ZX Spectrum於英國發售,很快就成為西歐許多地區最流行的家用電腦,並且隨後擴散到東歐因為其設計很容易抄襲仿造。

SuperSet Software公司於1983年創造了《狙擊》(Snipes):一個文字模式的網路電腦遊戲,旋於新的IBM PC架構下的電腦網路測試、展示遊戲功能。《Snipes》官方把該遊戲開發歸功於受Novell NetWare的啟發。該遊戲咸信是史上第一個除1974年的《迷宮戰爭》(Maze War,一個為研究用機器撰寫的網路多玩者迷宮遊戲)以及《太空模擬》(Spasim,一個為分時大型電腦撰寫的三維多玩者太空模擬遊戲)之外為商用個人 電腦撰寫的網路遊戲,是為後來多玩者遊戲如《毀滅戰士》與《雷神之錘》的先驅。

真正的現代冒險遊戲隨著雪樂山《國王密使》系列1984年的推出而誕生。它擁有彩色圖形與第三人稱視角。瑩幕上一個由玩家操控的角色可以隨意走動在「用透 視法繪畫的二維背景」裏物件的前方或後方,構造出一個偽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指令依然透過文字輸入。LucasArts在1987年發行的《瘋狂大樓》採 用了容許單擊介面的SCUMM系統,抺去了文字冒險的最後痕跡。雪樂山與其它公司紛紛跟進推出他們自己版本的滑鼠驅動的遊戲。詳情見冒險遊戲歷史條目。

隨著《銀河飛鷹》於1984年發行,大衛·布拉本(David Braben)與伊恩·貝爾(Ian Bell)開闢了家用機現代風格的三維圖形世紀,該遊戲以完全六度自由移動與上千個可拜訪的星球,將令人信服的向量世界帶進玩家的私人居家空間裡。一開始 該遊戲只有在BBC Micro與Acorn Electron平台上發行,最後本遊戲的成功造成它被移植到所有的流行平台上,如Commodore 64、ZX Spectrum、Commodore Amiga、Atari ST、甚至FC遊戲機上,雖然任天堂上版本只有在歐洲發行。

隨著IBM PC/AT 於1984年發售,IBM PC相容電腦成為在技術上具競爭性的遊戲平台。新的16色EGA顯示標準讓其顏色與流行的家用電腦如 Commodore 64所見品質日漸接近。之前機型的原生4色CGA圖形限制了PC只受商業應用的青睞,因為其圖形比起C64或Apple II差太遠。然而AT的音效能力仍舊限制在PC喇叭,比起許多內建於許多家用電腦內的音效晶片遠低於其標準。又,相對高昂的PC相容系統單價嚴重限制了它 們在遊戲界的風行程度。

麥金塔電腦亦於此時上市,它缺乏之前Apple II的彩色顯示能力,取而代之的是更高解析度,不過操作系統支援的圖形用戶介面甚至在1987年取回彩顯能力的麥金塔II前吸引了更多有趣遊戲的開發者 (例如:《超級運動員》(Lode Runner))。

在電腦遊戲界,1980年代晚期主要挑大樑的是英國方面的發展。英國市場主要定位於做以下這件事:從ZX Spectrum到高端的Amiga個人電腦用戶有著平滑的性價比曲線可選;開發者與出版者對兩者相當平等的支援,並且FC遊戲機沒像在美國那樣造成大的 衝擊。在當時英國Master System賣得比FC遊戲機好。

於1985年降臨的Atari ST與Commodore Amiga開始了16位元機的新紀元。對大部分用戶來說這些機器一直太貴直到1980年代晚期才改善,這種情況讓IBM PC的開放平台得以進步,隨後造成IBM PC相容機相對低價高效於它的對手。IBM於1987年為其新PS/2產品線開發的VGA標準讓PC顯示256色成為可能。這對大部分8位元家用電腦來說 是個大躍進,不過對內建音效圖形硬體如 Amiga 的平台來說相對落後,造成於1989年至1991年間開發次等仿造機的古怪趨勢。因此當ST與Amiga是許多技術上優越遊戲的首選時,兩者機器上的優勢 證明較8位元機器為短,而這些8位元機器遊戲於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移植都相當順利。


Yamaha YM3812音效晶片於1980年代晚期,專屬音效卡開始正視IBM PC相容機貧乏音效能力的問題。AdLib於1987年銷售使用Yamaha YM3812音效晶片的魔奇音效卡定下了當時音效卡業界不成文標準。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89年創新科技的聲霸卡進入市場才得以打破。聲霸卡沿用魔奇卡 晶片設計並加入許多新的功能,同時保留了與其相容性,從而創造了新的不成文標準。不過,許多遊戲在進入90年代早期仍支援非主流的音效卡如Roland MT-32與迪士尼音源。這些卡早期高昂的單價意味著他們不會在90年代前受到廣泛的使用。

共享軟體遊戲首先於80年代晚期出現,不過一直要到90年代才真正登峰造極。


早期線上遊戲
撥接電子佈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縮寫BBS)在1980年代十分流行,因此有時被用來當作線上遊戲進行的平台。最早期如在1970年代晚期到1980年代早期的系統有著粗 糙的純文字介面,不過後來的系統利用終端控制代碼 (就是所謂的ANSI藝術(ANSI art),透過使用非ANSI標準的IBM-PC特殊字元) 來達到虛擬圖形介面的目的。許多BBS開放玩家透過這些介面來進行遊戲。而遊戲類型從文字冒險到賭博遊戲如廿一點(一般只是玩「點數」而非真錢)。在多玩 者BBS (意指一次可容納超過一個人在線) 裡,有時遊戲允許不同玩家間彼此互相互動,某些這些空想角色扮演的遊戲種類即為為人週知的MUD為「多玩者地下城」(Multi-User Dungeons)的縮寫。這些遊戲最終進化成今日眾所週知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

商業線上服務亦於本世代興起,一開始時是以類似BBS般的純文字介面(不過背後是以大型電腦操作以支撐大量的使用者同時在線),並隨著時間往世代末推移利 用專用軟體達成的全圖形環境推廣到各個家用電腦平台。流行的文字為主的服務包括CompuServe、The Source與GEnie,同時限定平台專用的圖形服務包括給Commodore 64用的Quantum Link、給Apple II與麥金塔用的AppleLink、以及給IBM PC用的PC Link。這些服務最後整合成美國在線(AOL)以及其競爭服務對手Prodigy。互動遊戲是這些服務裡的功能之一,雖然一直到1987年以前他們還在 用文字為主的顯示介面,而非圖形介面。


LCD掌機遊戲

其中一款Game & Watch遊戲機任天堂的Game & Watch生產線在1980年開始。這種LCD可攜遊戲機的成功刺激了另外幾十間遊戲與玩具公司製造它們自己的可攜遊戲機,當中很多原封不動照抄 Game & Watch 的遊戲,或者移植自流行的街機。改良了的LCD技術使新的可攜遊戲機比LED或VFD更可靠及擁有更低的耗電量,當中大部份只需要手錶電池。它們的體積更 能比LED遊戲機小得多,甚至小至像手錶一樣可載在手腕上。Tiger Electronics借用了此「便宜及可負擔遊戲機」的電子遊戲概念,時至21世紀初仍按照此概念模型生產遊戲。


1983電子遊戲蕭條
主條目:1983年美國遊戲業蕭條事件
1983年末,電子遊戲工業經歷了比1977年衝擊更為嚴重的傷失。1983年末至1984年早期,製造北美家庭電腦電子產品的幾間公司紛紛破產,終結了 電子遊戲的第二世代。蕭條的原因包括一些如《E.T.外星人》及Atari 2600版本的《Pac-Man》等低質素遊戲的製作。後來《Pac-Man》的產量更被發現比Atari 2600主機的產量還要多。此外,很多的《E.T.外星人》卡匣無人問津,幾千個卡匣被Atari往新墨西哥州的垃圾掩埋場裡填。


第三世代(1985–1989)
主條目:電子遊戲主機歷史 (第三世代)
隨著1983年的蕭條,電腦遊戲市場於1984年取代了家用機市場。當時電腦提供同等能支援遊戲的硬體能力,並且因為它們簡單的設計允許遊戲在電腦一開機 就完全取得硬體的控制,這種方式相當接近如玩家用機般的簡單直接。


FC遊戲機(或被稱為NES或紅白機)1985年,北美的電子遊戲市場因任天堂在亞洲外被稱為任天堂娛樂系統(Nintendo Entertainment System,縮寫為NES)的8位元FC遊戲機(任天堂紅白機)的發行而復甦。該機隨機銷售《超級瑪利歐》,立即大賣。FC遊戲機壟斷了北美市場一直至 1990年代初期下一世代遊戲機的興起。世界上其它市場並沒有類似的嚴重壟斷,其它遊戲機如日本市場裏NEC的PC Engine及歐洲、澳洲及巴西市場裏世嘉的Master System仍能找到玩家(即使它也有在北美發行)。

在新遊戲機裏,手柄取代了搖桿、paddle及keypad成為系統所包括的預設遊戲操縱器。一個備8個方向的指向柄(Directional-pad, D-pad)和2個或以上的行動鍵的手柄設計成為了當時的標準。


《勇者鬥惡龍 I》在日本文化造成有史以來的奇蹟,圖為戰鬥畫面中的史萊姆1986年《勇者鬥惡龍系列》第一部《勇者鬥惡龍 I》發行,在日本文化上造成有史以來的奇蹟。同期的日本公司史克威爾本來業務不佳,該公司成員坂口博信決定製作該公司最後的遊戲,名為《太空戰 士》(1987年)。它是個效法《勇者鬥惡龍》的角色扮演遊戲 (RPG)。該《太空戰士系列》遊戲從此誕生。《太空戰士》的賣座拯救了史克威爾免於破產,後來該遊戲成為了主機商心裡最成功的RPG特權遊戲。約於同 時,《薩爾達傳說系列》首部《薩爾達傳說》在1986年於FC遊戲機上登場。小島秀夫的《潛龍諜影系列》首部《潛龍諜影》也於1987年在 MSX2 電腦上發行,匿蹤類型遊戲從此誕生。潛龍諜影稍後不久便被移植到FC遊戲機上。Capcom於1989年在FC遊戲機上發售《甜蜜的家》(Sweet Home,1989),該遊戲成為生存恐怖遊戲類型的先驅。

於1988年,任天堂出版了首期《Nintendo Power》雜誌,成為專為電子遊戲的而出版的時事通報,它鼓勵了隨後雜誌如《Game Informer》與《PlayStation Magazine》的出刊。


1990年代
如果說1980年代是遊戲產業的成長,那1990年代就是它往好萊塢格局 — 製作預算水漲船高與越來越多的出版商聯合,輸家慢慢的被拆分與吸收 —成熟的年代。隨著這種情況發生,在1980年代出現的很大一部份遊戲淡出市場,以因應較大的公司期望營利最大化並降低風險。

隨著Intel 80386、Intel 80486、以及Motorola 68030這些處理器計算能力的增加以及成本降低,1990年代三維電腦圖像,伴隨著透過音效卡與光碟機的「多媒體」能力升級。早期的三維遊戲發家於平直 濃淡處理圖形 (如《銀河飛鷹》(Elite)、《銀河鐵衛2》(Starglider 2)、《阿爾發波》(Alpha Waves)[7]),以及隨後的簡化形式的紋理貼圖 (如《德軍總部3D》)。

1990年代早期,共享軟體流通是種對較小的開發者 —如初試啼聲的公司像 Apogee (現在的 3D Realms)、Epic Megagames (現在的Epic Games)、以及 id Software — 出版它們遊戲的流行辦法。這種辦法方便了消費者玩過試用版 —通常是限制只能玩第一部或第一集— 才買整個遊戲。這類可放在一片 5 1/4吋或後來的 3.5吋磁碟的試玩包於許多小賣店十分普及,通常才賣幾塊錢而已。因為共享版本本質上來說是免費的,其成本就只不過磁碟與最少的包裝費用而已。隨著90年 代中期遊戲的「噸位」增肥,塞進幾片磁碟變得不太可行,並且小賣店出版商與開發者開始認真的拷貝這種發行方式,共享軟體遊戲隨後被較短的體驗版(通常一或 兩關而已)取代。體驗版透過隨電玩雜誌的免費 CD 附送並透過網際網路下載。

1992年即時戰略遊戲(RTS)沙丘II發行。它當然絕不是該類型遊戲第一炮 (許多其他遊戲足以被稱為非常原始的RTS,請參見即時戰略遊戲歷史),不過它為後來的票房RTS遊戲如魔獸爭霸、終極動員令、與星海爭霸定下了這類遊戲 的標準技巧。即時戰略遊戲的特色是一種鳥瞰式的視角、一個「小型地圖」、以及對一支軍隊經濟發展及軍事行動上的控制。兩種主要的即時戰略模式 — 「魔獸爭霸」型:一旦一座建築物被選定後,透過GUI指揮下一步;以及「終極動員令」型:允許任何單位透過內建永遠可見的選單建造 — 一直沿用至二十世紀的來臨。

《鬼屋魔影》(Alone In The Dark, 1992年)並不是第一個生存恐怖遊戲,卻種下了今天被稱為生存恐怖類型遊戲的種子。它制定了後來在「以光碟為基礎主機」上風行一時的公式,當中著名的遊 戲如《惡靈古堡》及《沉默之丘》等。

冒險遊戲繼續開發,如雪樂山的《國王密使》系列、與魯卡斯製片/LucasArts的《猴島小英雄》系列帶入圖形互動與「點擊」觸發遊戲進行的新概念。 《迷霧之島》與其續集激勵了新型態謎題為主的冒險遊戲。1993年出版的迷霧之島本身是率先完全使用高容量CD-ROM儲存格式遊戲中的一個。儘管《迷霧 之島》獲得在主流遊戲的成功,日漸普及的動作與即時遊戲致使較早期數十年挑電腦遊戲大樑的冒險與模擬遊戲開始漸漸淡出市場。

1990年代Maxis開始發行它成功的《模擬XX系列》,從《模擬城市》(Sim City)開始,以其它不同的變種作為延續,如《模擬地球》(Sim Earth)、《模擬城市2000》(Sim City 2000)、《模擬螞蟻》(Sim Antz)、《模擬大樓》(Sim Towers)及2000年推出、後來燴炙人口的日常生活模擬器──《模擬人生》(Sim Life)。

1996年,隨著3dfx的Voodoo晶片上市,引領了第一個個人電腦上使用的平價3D加速卡。這些專為3D渲染的子卡任務為進行較精細三維圖形計算的 一部分 (主要是紋理過濾),這可讓忙碌於處理遊戲邏輯與所有圖形工作的CPU騰出空來以顯示更細緻的圖形。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如有名的《雷神之錘》)是其中第一 個利用這新技術的。當其他遊戲亦步亦趨時,第一人稱射擊遊戲就變成新3D硬體發展的主要領導力量。FPS亦成為效能測量指標,一般習慣是在某特定遊戲的特 定場景每秒畫面幾禎作為丈量標準。

許多其他非主流的遊戲類別於這個十年內被創造出來。Looking Glass Studio的《神偷》與其續集是首次創造「第一人稱偷襲」一辭的遊戲;雖然大家仍質疑它是否為第一個「第一人稱匿蹤 (first person stealth)」的遊戲。回合制策略遊戲隨著來自3DO的《魔法門之英雄無敵》(HOMM)系列更進一步進展導引許多主流玩家嘗試這個複雜的類型。

網際網路遊戲亦挾早年發展的MUD(多人參與歷險遊戲)餘威發揚光大於90年代。Id Software1996年遊戲《雷神之錘》是網際網路第一人稱遊戲對戰的先驅。網際網路多玩者對戰能力變成幾乎所有FPS遊戲的不成文的必要條件。其他 遊戲類別亦開始提供線上對戰,包括RTS遊戲如微軟《世紀帝國》、暴雪娛樂的《魔獸爭霸》與《星海爭霸》系列、以及回合制的遊戲如《魔法門之英雄無敵》。 MMORPG(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如《網路創世紀》與《無盡的任務》將玩家從在某些遊戲只允許有限數量同時間進行裡解釋出來,並將MUD的永恆世 界(persistent world)概念推進到圖形多玩者遊戲紀元。網頁瀏覽器外掛程式的開發如Java與Macromedia Flash讓簡易網頁遊戲變得可能。這些都是些小型單人或者多玩者遊戲讓玩者只需要瀏覽器就可以快速下載快速享受而不需安裝。其最受歡迎的應用是某些解謎 遊戲、經典的街機遊戲、以及多玩者卡片或者紙版遊戲。

自從FPS與RTS降臨以來,市面上新遊戲的類型便非常少產生,可能的例外是第三人稱射擊遊戲。這類遊戲如《俠盜獵車手III》、《分裂細胞》、《駭客任 務:重裝上陣》、與《刺客任務》全部使用使用第三人稱攝影機視角,要不然它們與其第一人稱的相對遊戲非常類似。


街機的衰退

儘管街機在1990年代已日漸息微,現代格鬥電玩鼻祖《快打旋風II》仍憑著其流暢及刺激的格鬥玩法揭起了街機的最後一次狂潮。隨著16位元與32位元遊 戲主機的面世,家用電子遊戲日漸逼近街機所見圖形效果。越來越多的玩家寧願苦等受歡迎的街機移植到家用機也不願投幣一試。街機最後一次的狂潮是1990年 代早期的《快打旋風II》與一對一格鬥遊戲流派。隨著後繼的街機數量衰減,許多遊樂場被迫關門。傳統的投幣式電玩很大一部分變成專門業餘玩家養的起的領 域。

那些過去街機留下來的空位部分被某些專門提供乾淨、安全的環境,以及昂貴的遊戲控制系統的大型遊樂中心所填滿。這些街機通常是跟運動(如滑雪、賽車)相 關,或者是音樂遊戲如《勁爆熱舞》,這些從街機市場佔有率挖走了大塊份額。Dave & Buster's與GameWorks是美國這種型態環境的兩家最大連鎖店。同樣的,針對成人開發,這些街機也進入以全套服務 — 帶酒吧以及各種不同的街機遊戲 (賭博性質的也有) — 的餐廳。Chuck E. Cheese是類似的遊樂場,不過鎖定對象是小孩。


掌機降臨

任天堂Game Boy1989年,任天堂發行了自十年前慘淡收場的Microvision後第一種攜帶型遊戲機──Game Boy。由橫井軍平領軍的設計隊伍也曾負責開發Game & Watch系統。系統中包括《俄羅斯方塊》:一個著名的拼方塊遊戲。另外幾種與之競爭的攜帶型遊戲機也在當時紛紛發行,包括Game Gear和Atari Lynx(第一種有彩色LCD顯示屏的攜帶型遊戲機)。儘管Game Boy以外大部份的其它系統佔據技術上的優勢,它們卻受到高耗電及少量第三方開發者支援的困擾。至90年代中期其它系統依然在生產,但Game Boy一直在銷售量上長據榜首的位置直至停產。


第四世代(1989–1996)
主條目:電子遊戲主機歷史 (第四世代)
世嘉的Mega Drive(在北美被稱為Genesis)在它1989年發行後很早就證明了其自身的價值。對此,任天堂用它下一世代遊戲系統──超級任天堂──1991 年的發行作出回應。NEC的PC Engine很早就發行了,但由於有限的遊戲數量及Hudson Soft所施加的極端發行量限制,它並沒有在美國取得重大成果。

這世代的激烈競爭亦是個不完全實話實說的行銷年代。PC Engine照紀錄是第一個16位元的家用系統,不過其中央處理器HuC6280只有8位元單一晶片,而只有其HuC6260圖形處理器才是真正純16位 元晶片。此外,在技術上這種做法要比美泰兒 Intellivision徹頭徹尾16位元處理器要簡單的多。同樣的大家心知肚明世嘉的行銷手段誇大其主機性能:他們所使用的爆發處理術語實際上只是告 訴消費者Mega Drive的CPU時脈不過比超任快了點而已 (7.67 MHz vs. 3.58 MHz)。

在日本市場,PC Engine1987年挑戰紅白機的成功與其光碟機週邊讓該家用機避開了Mega Drive (Genesis)於1988年火紅的勢頭。Mega Drive在日本國內從未像國外市場一樣受到關注。PC Engine最終敗給了超級任天堂,不過直到90年代末期仍保有足夠玩家去支援新遊戲的發行。

光碟機為這一世代開始在家用機上首見,並以附加配備方式於1988年登上 PC Engine,於1991年登上 Mega Drive。許多遊戲像《VR賽車》和《星際火狐》透過於其卡匣內建額外處理器使得基本三維圖像得以以平直濃淡處理多邊形形式進入主流市場。

SNK 的 NEOGEO 在1990年發行時是當時最昂貴的主機,而且該現象維持了幾年。其顯示二維圖形的能力與品質領先其他家用機數年之久。其中的原因是它包含了 SNK 街機裡的相同硬體。這是自家用《碰碰彈子台》以來第一次在消費者能在自家中獲得真正「與街機無異」的享受。


第五世代(1994–1999)
主條目:電子遊戲主機歷史 (第五世代)

在遊戲軟體數量上以絕對優勢成為電子遊戲第五世代大贏家的遊戲主機──PlayStation於1993年11月,Atari 發售 Atari Jaguar,一種並不成功的64位元遊戲機 — 因為玩家已經知道新力與世嘉大概會佔有市場。一年後,於1994-1995年間,世嘉發售Sega Saturn並且新力發行PlayStation作為其進入電子遊戲業界敲門磚。儘管兩者皆使用32位元技術;Sega Saturn於美國發售是以一受爭議的廣告 — 一台 PlayStation 被從大樓住戶窗戶丟出以試著說服觀眾 Sega Saturn 遠比 PlayStation 要好 —開始的。新力 PlayStation 稍後成為32/64位元年代世界上最成功的家用機,並且於21世紀初期只有 PlayStation 2 睥睨群雄。

在多次計畫延期後,任天堂於1996年發售其64位元家用機任天堂64。該平台旗艦產品:《超級瑪俐歐64》成為3D平台遊戲的業界標準。

1996年《動感小子》於日本國內 PlayStation 上發行,推廣了音樂遊戲類型。後繼類似類型遊戲如《Beatmania》與《勁爆熱舞》(Dance Dance Revolution) 成為日本街機界無所不在的叫座遊戲。雖然《動感小子》、《DDR》、與其他類似遊戲推行到北美市場時也有不少粉絲,音樂遊戲一直到下個10年才取得廣大大 眾的接受。

其他這時代的遊戲里程碑包括Rare公司的任天堂64遊戲:《007 黃金眼》 (1997)該遊戲以其帶來許多創新受到批評家喝采,這些創新如專為家用機開發的第一個第一人稱射擊遊戲,以及許多業界先驅並隨後穩定成該類型的必要特點 如狙擊鏡、爆頭、與目標導向的任務[來源請求]。1998年任天堂發售《薩爾達傳說》冒險系列的首部 3D 遊戲:《薩爾達傳說 時光之笛》,該遊戲常常被許多遊戲評論家視為如果不是也差不了多少的歷年來最偉大遊戲。《時之笛》許多的創新特性影響了後來類似的遊戲達數年之久。

任天堂64採用卡匣而非CD-ROM,雖說在當時家用機是獨一無二的,不過證明了它帶來了不良後果。值得一提的是,史克威爾把其之前原由任天堂系列專用的 《太空戰士》系列拱手讓給了PlayStation;1997年《太空戰士VII》的巨大成功,在歐美西方世界建立起角色扮演遊戲的人氣,並且使 PlayStation 榮登該類遊戲的主要平台。

於第五世代近尾聲時,新力成為電子遊戲的市場領導。Saturn雖在日本一帆風順但在北美市場挫敗,這讓世嘉從此在家用機主流競爭裡出局。在此同時 N64 在北美及歐洲達成巨大的成功,不過即使這樣它從未超過 PlayStation 的銷售量。N64在日本也很成功,不過跟 PlayStation 硬碰硬的關係它無法重覆過去紅白機與超任的巨大成就。

最近的十年在PC與家用機方面都有革新,而且掌機遊戲系統平台市場之爭日漸激烈。

為某遊戲使用者自創修改 (或稱「模組」(mod)) 的現象是千禧年以來開始的一種趨勢。最著名的例子是1999年發行的《絕對武力》,該遊戲仍舊是史上最受歡迎的線上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甚至兩位完全獨立於 原設計小組的程式設計師,利用該模組開發出完全獨立的遊戲:半條命。結果,遊戲設計師了解到模組的潛力,而且一般來說自訂劇情內容對遊戲本身加值,所以他 們開始鼓勵模組創造。某些例子如《魔域幻境之浴血戰場》讓玩家導入3DSMax產生的場景作為角色模組之用,以及Maxis的《模擬人生》讓玩家可以建立 自訂物件。


第六世代 (1998–2006)
主條目:電子遊戲主機歷史 (第六世代)
第六世代電子遊戲家用機出現大搬風,隨著世嘉退出硬體市場,任天堂落後,新力業界領導地位日趨穩固,以及微軟的粉墨登場。

1998年投入市場的Dreamcast,開啟了此世代的大門,但其銷路不佳,隨後在後繼機種出現前就淡出市場,世嘉因此撤退到第三方遊戲開發市場。新力 以PlayStation 2開啟新的紀元,該機器日後成為目前為止銷售最佳的家用機。任天堂在PS2發售一年後推出GameCube,這是該公司第一個以光盤為主的家用機。雖然 GameCube與PS2系統硬體配備多多少少相當,但它比起PS2就飽受缺乏第三方遊戲支援的困擾,得屈居於「小孩專用機」的印象,同時沒什麼現時市場 需要、給大人玩的遊戲。


Xbox,微軟進入家用電子遊戲產業的試金石在2001年年終之前,視窗作業系統暨專業生產力軟體巨擘微軟,挾家用機市場成熟與世嘉和任天堂的衰頹,以 Xbox切入電子遊戲業。以英特爾奔騰3 CPU為底,該家用機重度仗個人電腦科技之勢,得以減輕其內部研發開銷。為了要在市場上站穩方寸之地,據傳聞微軟虧本銷售Xbox[8],而將收益轉嫁集 中在遊戲開發與出版所得。在該世代結束之前,Xbox與GameCube全球銷售平分秋色[9],不過因為近乎所有的銷售都在北美地區,意思是Xbox在 美國把任天堂從老二的寶座拉下使它屈居第三。

在本世代,任天堂仍舊主宰了掌機市場。1998年的Game Boy Color以及其後2001年的Game Boy Advance,維持任天堂在市場上的地位。芬蘭手機製造商諾基亞以N-Gage切入掌機市場,不過欠缺足夠的遊戲迷支援而告失敗。


]另類控制器的歸來
本世代的另一個顯著特徵是眾多製造商回應愛好者回復外加週邊控制器的製造。當時的控制器花樣並不算新 — 任天堂在原本紅白機就有許多種控制器,並且PC遊戲在過去早有方向盤和飛機搖桿 — 不過這一次,家用電子遊戲藉其之便登上這十年的大舞台。科那美挾其引入「腳」控制器的塑膠軟墊之便將其1998年《勁爆熱舞》(Dance Dance Revolution)大作搬入一般家庭。世嘉隨其《歡樂森巴》(Samba de Amigo)發行一個類似響葫蘆(maracas)的控制器[10]。任天堂隨其《大金剛》系列作品發售附帶小鼓控制器。同時出版商紅辛烷以PS2與 Xbox平台上的《吉他英雄》及其吉他形狀的控制器創下意料之外的大賣。


線上遊戲異軍突起
隨著價廉物美的寬頻網際網路連線在全球普及,許多出版商轉向線上遊戲,作為一種創新嘗試。大型多人在線角色扮演遊戲(MMORPG)號召了許多作品的賣 座,如《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11][12][13][14]與《太空戰士XI》(Final Fantasy XI)。此刻這些遊戲都是主打PC市場,Xbox透過其內建的網路介面分了一杯羹。而PS2與GameCube缺乏上線能力,兩者後來都有這類連網附加週 邊發行。


PC遊戲隨性化、家用機專門化
從PC遊戲開始,一種被稱為「隨性遊戲」(casual games) — 指的是有限複雜度、設計來縮短或者不需要大量練功準備的遊戲 — 的新趨勢開始吸引業界開發者的眼球。許多這類是解謎遊戲,像Popcap的《鑽石迷情》(Bejeweled)與《美女餐廳》(Diner Dash);而其他遊戲有著放鬆的步調與開放式結局。在這些遊戲裡,最賣座的是Maxis公司的《模擬人生》。該遊戲超越《迷霧之島》成為史上銷售冠軍 [15]。

在業界的另一個角落,家用機遊戲繼續PS所建立的流行趨勢,訴求複雜、老練的、以成人為對象作為遊戲體驗。娛樂軟體分級委員會(ESRB)列為T與M的遊 戲在此世代獨占絕大部分銷售大餅。這些遊戲包括《最後一戰》(Halo)、《惡靈古堡》(Resident Evil)、以及《俠盜獵車手》(Grand Theft Auto)。特別是《俠盜獵車手》以其銷售長紅與惡名昭彰著稱。《俠盜獵車手III》在許多國家(例如澳洲[16])被禁。玩家發現《俠盜獵車手:聖安德 烈斯》(Grand Theft Auto: San Andreas)有隱藏的性場景。而該場景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下載補丁解鎖,導致它在美國暫時被重新分級為成人專用 (Adult Only, AO)直到該發行商Take Two Interactive發行修改版為止。即使過去對成人內容不屑一顧的任天堂,出版了其第一個M級的遊戲:Silicon Knights開發的《永恆的黑暗:心靈悲歌》(Eternal Darkness: Sanity's Requiem);同時GameCube暫時搶佔卡普空《惡靈古堡IV》的專有發行平台。


第七世代 (2004–現今 )
主條目:電子遊戲主機歷史 (第七世代)
第七世代的一個主要爭論著眼於遊戲哲學與設計,伴隨著某些人稱以「世代」識別電子遊戲是充滿問題與過度武斷的。在此同時,PC遊戲比起電子遊戲,它開始走 下坡,因為主要出版商將它們的實力轉到家用機上。

第七世代因掌機緣故早早粉墨登場,隨著在2004年間相隔一個月任天堂介紹其DS掌機,以及新力首度發行PlayStation Portable。一方面PSP挾其強大的圖形與運算能力,追隨其1980年中期建立起的優勢腳步攻城掠地,另一方面任天堂將其籌碼賭在低階運算、卻主打 新奇控制介面的設計。DS的雙屏幕設計 (其中一個是觸控式的) 證明了這點子極度受到消費者歡迎,特別是年輕小孩與青壯年遊戲玩家特別喜歡任天堂對應的遊戲:《任天狗》(Nintendogs)與《DS腦力鍛 鍊》(Brain Age)。在PSP抓住一大部分老玩家的心的同時,DS仍舊讓任天堂在掌機市場裡保持其主宰的地位。任天堂於2006年更新其產品線為DS Lite,並預計在2008年日本、2009年歐美更新為任天堂DSi[17];另一方面新力計畫於2007年更新PSP。諾基亞於2004年回收其N- Gage平台,不過於2008年晚期重新進入市場。

在家用機市場,微軟於2005年11月發行Xbox 360首先邁向其下一代產品[18],而新力亦亦步亦趨於2006年發行PlayStation 3[19]。兩者的高解析度圖形、大容量以硬碟為主的次儲存媒體、以及 XBox Live 與 PlayStation Network 整合網路及同好進行線上遊戲暨銷售平台都設下該世代的技術標準。兩者配備強大,是首次其處理能力堪與個人電腦相匹敵的家用機,又同時價位相對合理。兩者比 起大部分過去的家用機更貴:XBox 360物有所值,價格看機型約在$300或$400美金左右[18];而PS3啟始發售價$500與$600美金[19]。第七世代最高級的PS3是打從 Panasonic版本3DO以來市面上最貴的家用遊戲機,約為$700美金。

任天堂完全不被看好。大部分的業界分析師預測遠遠落後的第三名將會終結它在PS3幾週後亮相的新代號「革命」 (後來被更名為Wii) 的家用機,並且其中某些甚至預測它會步上類似世嘉脫離市場的後塵。結果反而是,任天堂上演電子遊戲業界的鹹魚大翻身。雖然Wii處理能力較其上世代的家用 機為優,比起微軟與新力家用機它很明顯的落後。而且任天堂本身拒絕公佈或者確認主機技術規格,反而向媒體展示其基於動作控制(motion control)及紅外線指向(infrared pointing)的新控制器企劃。許多玩家、出版商、以及分析師消除了Wii是個跛腳鴨的疑慮,反而驚訝的發現該家用機在2006年聖誕節假期完全售 罄,並且在其後18個月持續如此[20]。Wii成為在世界大部分遊戲市場上有史以來銷售最快的家用遊戲主機。


處理能力創新高、預算創新高

《俠盜獵車手IV》在2008年推出時其高解析度圖形震撼了遊戲界,圖為遊戲中的著名地點自由城。隨著高解析度影像無可否認的對追求融入體驗遊戲老玩家是 正中下懷,遊戲中對視覺上預期伴隨著製作上的複雜度,導致遊戲公司開發預算水漲船高。在許多遊戲工作室看到他們在Xbox 360辛苦工作的專案得到回報的同時,PS3銷售上沒有預料到的弱點導致某些開發者賠的很慘,而且許多之前準備採專出PS3策略的出版商破產,或者這些出 版商得完全取消PS3遊戲專案以減少損失。即使如此,高解析度圖形與多核CPU讓玩家享受目前為止最驚人的體驗,例如遊戲像《俠盜獵車手 IV》(Grand Theft Auto IV)與《潛龍諜影4》(Metal Gear Solid 4)。這兩個遊戲都受到批評家接近完美的評價。


任天堂由隨性遊戲集聚資本
在此同時,任天堂由PC遊戲與其本身DS的成功得到啟發,開始製作利用動作控制直觀本質的遊戲。強調在怎麼玩的策略將相對簡單的遊戲轉成一匹匹的「黑 馬」,如隨機販售的遊戲《Wii Sports》[25]與《Wii Fit》[26]。隨著Wii起飛,許多後知後覺出版商被抓到並急急以快速上架的遊戲填補真空,導致某個遊戲網站創造了搪塞軟體(shovelware) 一辭來描述由老出版商與新創公司這類一窩蜂趕二手鴨子上架的「鴨子」。雖然任天堂繼續製作某些被稱為「專門」的遊戲,不過他們許多經典商品重新打造成「橋 接遊戲」,意指提供新玩家引領隨性遊戲到較入門的交錯體驗。這些遊戲包括任天堂旗艦遊戲《超級瑪莉歐銀河》(Super Mario Galaxy),在許多玩家挑剔其標準解析度下仍主宰批評家2007年最佳遊戲。然而,許多其他玩家強烈批評任天堂顯然冷落核心玩家而討好一般消費大眾, 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是浮躁且難以持久保證的。


動作控制使遊戲控制發生了徹底變革
玩家以哪種方式與遊戲互動在此世代戲劇性的改變,特別是任天堂大發利市是採用動作控制作為一種互動的標準辦法。Wii Remote實現了放諸四海皆成功的準則,不過新力亦實驗其六軸動作控制器,同時微軟也常常把Xbox 360會開發類似技術掛在嘴邊。在Wii紅外線指標系統廣受好評 (它亦是遊戲如任天堂的《銀河戰士3:墮落》(Metroid Prime 3: Corruption)與EA的《榮譽勳章:鐵膽英豪2》(Medal of Honor Heroes 2)成功的主因[27][28]) 同時,可靠的動作控制已經更不可捉摸了。即使最精巧的動作控制無法在畫面上達到1對1完全複製玩者的動作。任天堂2008年對於其MotionPlus模 組的通告意欲解答批評家對這方面的關切[29]。

另類控制器亦持續是遊戲發展的重心,依照與紅辛烷的《吉他英雄》(Guitar Hero)系列與Harmonix的《搖滾樂團》(Rock Band)日趨繁多的相關控制器顯示那樣。任天堂也製造了許多配件可搭配在Wii控制器上,給特定遊戲使用。這些配件如Wii Zapper是給射擊遊戲,而Wii Wheel是給駕駛遊戲用的。它們也延伸其控制器如與《Wii Fit》還有其他出版商像THQ與EA遊戲搭配的平衡板。其他公司預計於2008年後期到2009年早期跟進腳步控制整合。

人生第一台主機 ColecoVision



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lecoVision

etc.
http://psp.tgbus.com/hb/200909/20090928145406.shtml